- 首頁
- 技術文檔詳情
SGM61630 系列Buck變換器重構為反向Buck Boost 變換器的設計與實現
應用筆記2025-04-02
作者:鄧凱
通訊作者:成紅玉
校閱:劉慧 劉真
摘要
本文以SGM61630為例,系統闡述了將Buck變換器重構為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的設計方法,以生成穩定的負電源軌。本文通過拓撲連接調整、電壓電流應力分析和輔助功能設計闡述了設計流程。最后,設計實例驗證了24V輸入至-15V/1.5A輸出的可行性。本文為工程師提供了從理論推導到實踐驗證的設計流程。
1 引言
許多精密系統(如醫療電子設備、測試測量儀器)需穩定的負電壓供電,同時要求輸入與輸出 共地。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可完美滿足這一需求,它不僅能實現升壓/降壓功能,還可反轉輸出電壓極性。通過調整功率級電路的拓撲連接與反饋網絡參數,任意常規 Buck 變換器均可重構為反向 Buck-Boost 變換器。本文以SGM61630為例,詳細闡述其重構方法與設計要點。該方案適用于同步整流和非同步整流架構的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實現。
2 反向Buck-Boost 變換器原理
2.1 拓撲重構與連接方式
如圖1所示為Buck變換器的基本拓撲結構。Buck配置中,輸出正極(VOUT)連接到電感器, 輸出負極連接到Buck IC的GND引腳。
反向Buck-Boost 拓撲與Buck拓撲非常相似,如圖2所示為Buck變換器重構為反向Buck-Boost 變換器的連接方式。由圖2可知,將Buck變換器的輸出正極配置為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的系統地(System GND),而“IC GND”變成了輸出負極(-VOUT),在輸入電源和系統地之間增加了一個 額外的輸入電容CIN。需注意,反向 Buck-Boost 變換器的連接方式中,IC GND 與輸出負壓直接相連,這會對Buck IC引腳的電壓應力產生影響,相關控制引腳外部電路需重新設計,詳見“3輔助功能”章節的說明。
經過上述步驟,實現了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的重構:MOSFET導通時,功率二極管截止,電 感兩端的電壓應力為 VIN,電感電流上升,此時輸出電容 COUT給負載提供能量,如圖 3(a)所示; MOSFET關斷時,功率二極管導通,電感兩端的電壓應力為-VOUT,電感電流下降,此時電感電流給負載提供能量,如圖3(b)所示。可得連續模式時占空比D為:
(1)
2.2 電壓與電流應力分析
將Buck IC配置為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需要特別注意電壓要求。由圖2可知,Buck IC的VIN 和GND引腳上的電壓差等于電源模塊的輸入電壓加上輸出電壓(VMAX=VIN+VOUT)。例如從+24V的輸入轉換到-15V的輸出,需要輸入電壓范圍至少覆蓋39V的Buck IC。當MOSFET導通時,功率二極管兩端的電壓應力同樣為輸入電壓加上輸出電壓(VMAX=VIN+VOUT),功率二極管選型時需考慮該電壓應力。
如圖2所示,跨接于VIN與-VOUT之間的電容CIO承受的電壓應力同樣為VIN+VOUT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VIN是快速上電,在上電瞬間會產生瞬態電流,其路徑為:VIN→CIO→IC GND→功率二 極管→電感→System GND。該瞬態電流對電路可能產生以下影響:①瞬態電流流過功率二極管(或同步Buck IC 的體二極管)時會導致SW節點電位被拉低至IC GND以下,對于SW相對IC GND的額定電壓較小的器件,這種負壓瞬態可能使器件損壞;②瞬態電流流過功率電感會產生感應電動勢, 二極管和感應電動勢的共同作用使VOUT上存在一個瞬態正向電壓。因此,基于上述兩點瞬態電壓的防護和Buck IC VIN 引腳去耦的折中考慮,建議CIO電容不要太大,一般推薦0.1μF。
Buck 變換器配置時,在MOSFET的導通和關斷期間電感總是向負載提供電流,因此 Buck變換器的平均電感電流等于輸出電流。然而,在反向 Buck-Boost 變換器配置中,電感上的能量僅在 MOSFET關斷期間通過二極管傳遞到負載,兩種拓撲結構下電感電流計算公式如表1所示。
由表1可以看出,相同負載下,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的電感電流峰值更大,重構時需注意電感電流峰值不要超過Buck IC規格書中的峰值電流限值。
以SGM61630為例的具體計算,請參考“4設計實例”章節的說明。
3 輔助功能
在反向Buck-Boost 變換器配置中,IC GND與輸出負壓直接相連,由于Buck IC的所有控制信號電平都參考IC GND,此時若需在系統中使用這些功能,則需要平移控制信號參考電平到系統地。
3.1 使能信號接口設計
如果不要求系統控制使能信號,可將EN引腳通過電阻上拉到VIN。如果要求系統控制反向Buck-Boost 變換器的使能功能,則需要一個簡單的電平轉換電路,如圖4所示。
SYS_EN提供足夠高的正向電壓使Q1導通時,Q2的柵極通過Q1接地使得Q2的柵源電壓(VGS) 變為負壓,從而Q2導通。此時,輸入電壓(VIN)通過電阻分壓器連接到EN引腳,從而啟用設備。 需注意,在啟用和禁用兩種狀態下,須確保Q2的柵漏電壓(VGD)和柵源電壓(VGS)始終處于MOSFET 的額定范圍內。以SGM61630為例,圖4中設置REN1=REN2=R1=100kΩ;圖 5 則展示了系統控制反 向Buck-Boost 變換器使能和禁用的波形圖,測試條件為20V輸入,-15V/1.5A輸出。
如果要求使用EN引腳配置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的UVLO,可在EN引腳處設置電阻分壓器如圖6所示。
開啟電壓VSTART保持不變,因為當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啟動時,通常沒有負的輸出電壓。
(2)
反向Buck-Boost 變換器啟動后,關斷電壓VSTOP需考慮負的輸出電壓:
(3)
以SGM61630為例,VENH=1.17V,VENL=1.12V,設置REN1=430kΩ,REN2=30kΩ,I1=1μA,I2=3.7μA,-VOUT=-15V。則開啟電壓為VSTART=17.51V,關斷電壓為VSTOP=0.15V。
3.2 同步信號接口設計
對于有SYNC輸入引腳的Buck芯片,如果要求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與外部信號同步,則需要一個簡單的電平轉換器,如圖7所示。
SYS_SYNC 為高電平時,Q1 導通,VIN通過電阻分壓器(R1、R2)給 Q2 提供驅動電壓VGS, Q2 導通,VIN通過VIN到-VOUT的電阻分壓器(RSYNC1、RSYNC2)將 SYNC 引腳拉高。注意,SYNC 引腳的最大額定電壓較小,需要添加穩壓管ZD1保護芯片不被損壞。考慮到功耗影響,VIN到System GND 的電阻分壓器的阻值不能過小,因此在同步頻率較高的場景Q2應選擇驅動電荷QG較小的P MOSFET。
SYS_SYNC 為低電平時,Q1 關斷,隨后Q2關斷,Q2關斷后SYNC引腳通過RSYNC2下拉到 VOUT。由于穩壓管 ZD1 存在結電容 Cj,會導致同步有效信號和 SW 上升沿之間額外的延時tdelay。 (這里不包含芯片本身的電路延時)。
以SGM61630 為例,圖7中設置R1=499Ω,R2=1kΩ,RSYNC1=1kΩ,RSYNC2=200Ω;這顆 Buck IC 同步機制為 SW 上升沿與 SYNC 下降沿同步。SYS_SYNC 下降沿關斷 Q2,Q2 截止后 Cj 通過 RSYNC2 放電。當 SYNC 引腳的電壓由ZD1的穩壓值VZ放電至SYNC引腳低電平閾值VSYNC_L時功 率管打開,因此造成SW上升沿滯后于SYS_SYNC下降沿,滯后時間為:
(4)
由上式可知,有高頻同步需求時應選擇結電容較小的穩壓管,SGM61630同步波形如圖8所示。
3.3 PG 信號接口設計
如果系統不需要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提供Power Good(PG)標志信號,可將PG引腳浮空。 如果系統需要獲取PG信號用于向MCU提示輸出電壓已處于規格范圍內,需要將PG標志信號電平 轉換至系統地,轉換電路如圖9所示。
當輸出電壓未完全建立時芯片內部Q3導通,PG下拉至-VOUT,此時Q1關斷Q2導通,SYS_PG 被下拉到系統地;當輸出電壓完全建立后Q3關斷,PG上拉至-VOUT+VZ,此時Q1導通,Q2的柵源 兩端承受負壓而關斷,SYS_PG被上拉到邏輯電平VLOGIC。注意,如果PG引腳的最大額定電壓值較 小,當VOUT較大時需要添加穩壓管ZD1保護芯片不被損壞。
以SGM61630為例,圖9中設置R1=R2=100kΩ,R3=10kΩ;圖10則展示了反向Buck-Boost變 換器Power on和Power off時SYS_PG的波形圖,測試條件為24V輸入,-15V/0A輸出。
4 設計實例
本章將基于SGM61630 Demo Board(Buck)[1] 進行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設計,設計目標如表 2所示。
表2 設計目標
輸入電壓(VIN) | 輸出電壓(-VOUT) | 輸出電流(IOUT) | 開關頻率(FSW) |
---|---|---|---|
24V | -15V | 1.5A | 490kHz |
4.1 原理圖
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的原理圖如圖11所示。
為初步驗證該方案的可行性,可以在Buck拓撲的SGM61630 Demo Board基礎上直接修改連接方式,重構為反向Buck-Boost拓撲,如圖12所示。實際新項目時需要參照Buck-Boost的PCB Layout 注意事項重新布線以獲得最佳性能。
注意:
- 斷開原輸入電容C1、C1A和C1B下側端口與IC GND的連接,重新連接于L1左側焊盤 (System GND)。重新連線要盡量短,以減小寄生電感對輸入電壓的影響。
- Demo板上“VIN”和“VOUT”之間加24V電源;Demo板上“VOUT”和“GND”之間 加電子負載。
- 將電感更換為22μH。
4.2 關鍵參數計算
反向Buck-Boost 變換器的占空比為:
(5)
為便于評估芯片 VIN 和 SW 引腳耐壓以及相關外圍器件選擇,計算降壓調節器的電壓應力 VMAX=VIN+VOUT=39V;
為平衡電感體積和變換器效率,選擇電感電流紋波比為0.35,可得電感值為:
(6)
在該設計實例中取L=22μH,可得電感電流峰值:
(7)
小于SGM61630規格書[2]中ILIMT的最小值3.5A。
反向 Buck-Boost 變換器存在一個右半平面零點(RHPZ),其在高頻時會提高增益和降低相位, 對控制回路的響應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,可能導致系統不穩定。該設計實例滿載(最惡劣情況)時右半平面零點頻率為:
(8)
為保證足夠的相位裕度以及系統的穩定性,通常建議設置系統的穿越頻率小于RHPZ頻率的1/4。 因此需要降低電感來增加RHPZ頻率,或者增加輸出電容來減小系統的穿越頻率。特別需要指出的 是,在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架構中,相位補償網絡的前饋電容需謹慎添加。雖然前饋電容能夠提 升相位裕度,但會同步引起幅頻特性增益曲線上移,這將導致穿越頻率向RHPZ頻率遷移,從而引 發潛在的系統穩定性風險。
為滿足系統的穿越頻率小于RHPZ頻率的1/4,在該設計實例中,COUT使用兩個47μF/25V X5R 電容并聯。
4.3 測試結果
5 總結
將Buck變換器重構為反向Buck-Boost變換器需遵循以下步驟:
1)計算變換器承受的最大電壓:VIN +VOUT。
2)使用表1計算最大電感電流。
3)選擇合適的Buck型IC(滿足電壓應力和電流應力要求)。
4)參考數據手冊確定頻率設置電阻、反饋分壓器等元件規格。
5)評估是否需要輔助電路或電平轉換電路等附加設計。
6)作為初步驗證,在Buck現有Demo上按圖12建立連接:
- 將Buck電路正輸出端重新定義為系統地;
- 將Buck電路的IC GND節點作為負電壓輸出端;
- 輸入正極保持不變。
7)實施設計時需特別注意:
- 重點優化輸入/輸出電容布線;
- 確保反饋(FB)信號路徑質量;
- SW節點走線應盡量短,并遠離敏感信號路徑。
參考資料
[1] SG Micro Corp. SGM61630 Datasheet [EB/OL]. (2023-12). //www.sg micro.com/rect/assets/2e4aa3c1-fd17-4b20-ac75-892cfe5f2e56/SGM61630.pdf.
[2] SG Micro Corp. SGM61630 Demo Board Test Report [EB/OL]. //www.nbymxs.com/evm detail/EVKIT-SGM61630.